周小川(前央行行长):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特别是近几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历与实践显示,低通胀对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和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 也动摇了通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低通胀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挑战也成为市场和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周小川认为,传统通胀度量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争议和挑战:

一是当前的物价指数型通货膨胀较少地包含资产价格,可能带来了一定的失真,特别是在长时期比较中的失真。比如,如果资产价格变贵了,养老金未来的投资回报就会降低,未来要想享受设想的养老水平需要花更多的钱。这算不算是一种通货膨胀,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目前普通老百姓的在支出篮子里必须考虑对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的支出。

二是以什么样的收入作为计算通货膨胀的支出篮子。目前的做法都是用可支配收入作为计算通货膨胀的支出篮子。可支配收入对应的是常规的经常性商品与服务,特别是食品、日用品等等,这些东西确实没有怎么涨价,甚至还降价了。但是在篮子以外的东西也是需要支出的,无论是税前支出的,还是某种制度要求支出的。居民和消费者应该意识到,“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部分价格的变动最终也是要承担的。

三是劳动付出的度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劳动的时间、强度、通勤、是否加班、休假情况怎么样,这些也是需要度量的,而现行通胀统计及分析未完全把这些概念和关系纳入其中。

四是可比性问题。过去物价指数是纵向比,这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例如,科技发展导致电子信息、IT等相关产品,价格下降得非常厉害,可能对物价指数走低或负调整的贡献率较大。如何究竟该怎么计算科技进步对物价的影响值得研究。另外,代际的结构性变化会非常剧烈。从寿命变化会引出养老金的通胀问题。2019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7.3岁,但1949年时预期寿命仅有35岁。寿命延长,为保证同等生活水准所需投资的数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周小川表示,作为货币政策的反馈变量,通货膨胀指标还可从更综合、更丰富的角度进行考量。

解剖股市涨跌,深度分析公司,关注公众号

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