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走向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自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向着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来,这一汇率制度经受住了多轮冲击的考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汇率弹性,注重预期引导,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一、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特点
一是人民银行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近两年多来,人民银行通过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大幅减少外汇干预,在发挥汇率价格信号作用的同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2019年到2020年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427个交易日中有216个交易日升值、211个交易日贬值。近期人民币有所升值,主要是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体现,我国率先控制了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正增长,出口增长较快,境外主体持续增持人民币资产。总的来看,人民币仍是双向浮动的。
三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受住了多轮冲击考验,汇率弹性增强,较好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2020年前9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为4.25%,与国际主要货币基本相当。截至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年初升值2.4%,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指数升值3.3%,升值幅度比较适中,同期欧元、日元对美元汇率分别升值约4.5%和3%。
四是社会预期平稳,外汇市场运行有序。近年来,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人民银行加强预期引导,外汇市场预期保持平稳,中间价、在岸价、离岸价实现“三价合一”,避免了汇率超调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外汇市场深度逐步提升,市场承受冲击能力明显增强,银行结售汇基本平衡,市场供求保持稳定。
五是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促进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提高,人民银行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避免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冲突。在此基础上,人民币汇率有序调整,合理反映了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实现了国际收支的自主平衡,促进了内外部均衡。今年上半年经常项目呈现顺差,资本项目呈现逆差,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特征明显。一方面,境外资本流入增多,改善了境内资产的持有人结构。另一方面,资本自主流出增多,主因是境内银行等主体自主增加境外资产,境内主体提高了境外资产占比。这种格局是健康的。
二、坚持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一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当前合适的汇率制度安排。继续坚持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水平,不进行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与此同时,我国的贸易和投资结构日趋多元化,对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的汇率水平变动都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和内外部均衡,继续参考一篮子货币能有效增强汇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和指示意义。
二是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当今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明显,投资者对预期变动比较敏感,一些消息面的冲击容易引发市场大幅震荡。只有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才能帮助对冲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冲击,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性。同时要注重预期引导,为外汇市场的有序运行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创造条件。
三是加强外汇市场管理。由于外汇市场异质性预期特征明显,预期变化更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对汇率走势形成较大影响。要充分发挥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作用,要求金融机构保持“风险中性”,加强对企业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的真实性审核,防止部分企业脱离实需、加杠杆炒汇、投机套利行为带来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四是把握好内外部均衡的平衡,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是联系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是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外部均衡的关键支点。我国是超大体量的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必须以我为主,市场化的汇率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促进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进而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解剖股市涨跌,深度分析公司,关注公众号
晓经济